日前2017欧亚论坛在古城西安举行,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陕西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势能潜能加速释放,科教实力雄厚、自然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等优势在未来竞争中将更加凸显,这也给陕西纺织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作为2017年欧亚论坛的活动之一,2017年陕西纺织高峰论坛于9月22日在西安举行。本次论坛由陕西纺织行业协会与西安工程大学共同主办,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际华3513实业有限公司、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管委会协办。本次论坛主题为"聚焦一带一路建设,振兴陕西纺织经济"。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中国经济传媒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立群、陕西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田福海、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陕西省纤维检验局局长胡省、陕西经济联合会综合部部长刘曼丽、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常务会长袁建龙等领导,以及部分省市行业协会领导、陕西省纺织公司、科研院所的代表1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就共享"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明晰陕西纺织行业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各方人士为陕西纺织发展把脉。
纺织工业作为陕西省传统支柱产业,曾是陕西省第一产值、利税和创汇大户。经过《陕西省纺织行业叁年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纺织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通过退城入园,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陕西纺织又取得了喜人的变化。咸阳、西安、宝鸡老纺织工业基地的国有公司通过退城入园、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已焕发出新的生机;眉县常兴镇、乾县城关镇的一批民营纺织公司,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以装备换市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榆林市多年来大力扶持羊毛防寒服产业发展,产量占到全国羊毛防寒服总量的70%,榆林已成为国家羊毛防寒服名城。同时,以西安、咸阳、宝鸡为主的关中地区,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职业装生产基地。目前,陕西省已形成一个以棉纺织为主体,包括服装家纺、丝绸、印染、纺织机械、科研院校等配套的纺织工业体系。
高岭在致辞中说,西安工程大学历史悠久,早在1921年就建立了纺织学科,为中国纺织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特别提及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刚刚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他说,西安工程大学也为此进行了顶层设计,目标是做强纺织学科,做亮设计学科,做实相关学科。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赢得自己的发展空间。
刘曼丽代表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崔跃民在致辞中表示,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通过新一轮的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大对陕西纺织行业的扶持力度,促进陕西省纺织工业的良好发展。为此,她提出五点希望:一是发挥陕西院校多、科技力量强的优势,加快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改造,推动我省纺织公司创型升级再上新台阶。二是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叁品"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纺织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要在功能型面料、产业用纺织品、新型纺织机械以及服装的个性化定制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并形成特色。叁是通过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产物创新、渠道创新、服务创新,追求卓越品质,打造高精尖产物,做好品牌升级。四是优势品牌公司要做好带动和联动作用,中小公司做好专业配套服务,形成协同发展的优质产业链。五是加强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国内毛纺、印染行业的优势公司在陕西投资,积极延长纺织产业链,努力做精做强陕西纺织。
高勇在讲话中向与会者介绍了世界纺织业的新动向,他说,中国纺织业世界规模最大,尽管纤维加工增长率有所减缓,但每年绝对数量并没有减少,总量远远超过世界的一半。但中国纤维消费结构与世界不同,天然纤维比例逐年降低,化纤比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化纤的增长不仅满足了服装、家纺的需求,增量部分大多应用在产业用领域。他介绍说,美国提出了大纤维概念,纺织业从业者不能把自己禁锢在传统纺织领域中。他提醒大家关注原料的走势,原材料价格在迅猛上涨,未来有可能引发新一轮通胀,这对纺织制造业来说会有很大影响。对于纺织业的新动向,高勇提出订单、产能正在向大公司集中,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纺织产能在向国外转移,未来将从被动转移向主动布局转变。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将提高产业用纺织品应用的比重。
对于陕西纺织业未来发展,高勇认为,陕西纺织业有着光荣传统,曾经代表了中国纱和布的最高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陕西纺织业规模在减少。他提出,陕西纺织有基础,装备先进,管理有优势,因此不急于扩大产业链规模,应该在做精、做专、做出特色上下功夫。在新的形势下,陕西纺织业将会兴旺发达。
田福海在介绍了陕西纺织发展状况后提出,陕西纺织要利用陕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林立的优势,要加强以公司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纺织创新联盟建设。行业要大力弘扬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质量为先的经营理念,要紧盯消费者需求,不断扩大中高端纺织产物的开发。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尤其是要在陕西省纺织短板上下功夫,大力引进印染、毛纺和针织等优势公司进园落户,努力在关中一带形成几个产业链齐全的产业集群。鼓励公司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快绿色化改造提升。他强调,陕西纺织还是要增加内生动力,要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利用好各种政策和措施,并做到公司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进一步做强公司。
西安工程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孙润军建议,陕西纺织要提升产物档次,弥补印染等短板,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展。同时,要挖掘陕西文化,把文化融入到产物设计中。要加大产学研用合作,军民融合,利用陕西航空航天产业优势,加强纺织配套。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郭伟提出,陕西纺织业与其它省份的差距较大,重要的是要有发展新理念,以纺织园区为载体,选择新路径,实现超长发展。要坚持产业用、材料研究、功能性纺织品等特色发展。同时,要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新突破,发挥后发优势,打出陕西品牌。
会议对"陕西省纺织服装行业首届十大领军公司(人物)、十大创新公司(人物)"、十大工匠",及"陕西省纺织行业十大优秀管理者"进行了表彰。
会上还举行了"陕西省新型纤维创新联盟"和"陕西省新型纺机创新联盟"成立揭牌仪式及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
截至发稿时,会议还在进行中,来自咸阳纺织集团、际华3513实业有限公司、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伟志集团有限公司、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管委会的代表就纺织资本输出、军民融合、智能装备、服装智能生产、园区建设等话题和与会者进行了交流。(郝杰)